專注力迷思
最近蠻多家長會很在意「專注力」這件事
也蠻多文章、書籍、課程在幫助孩子訓練專注力
可能是因為 3C 時代的影響,人們的專注力的確是明顯的下降了
而孩子本來就是比較無法專注的狀態,透過一些遊戲、課程去訓練專注力,這是不錯的事情。我覺得這樣蠻好的。
但是、但是、但是,我想要提醒大家不要陷入「專注力迷思」
==================
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,不需要過度的與其他人比較。
「那個誰誰誰,可以好好坐著看書,我家這個不行,該怎麼辦?」
在沒有疾病的前提下(疾病引起的專注力不足另外再說),只需要符合標準就可以了
不是每個人都可以一百公尺用十秒跑完,那為什麼我們會希望每個孩子的專注力都是「非常好」呢?
一般而言,我們會參考這樣的標準「維持一般性注意力,三歲時約十五分鐘,六歲時約三十分鐘。高度的專注力(如:算數學、拼圖、寫作業等等),則是三歲約六分鐘,六歲約八~九分鐘」
只要能達到這樣,就OK了(而且還要參考孩子的興趣)
====================
專注力,夠用就好,不需要追求極致的專注力
我倒是建議要學會跟自己相處,接受自己的「特點」
例如:我自己就是個專注力不太好的人,從小到大都是這樣。
兒子最近在練習數學,他想不出來時會走來走去的生氣。我在旁邊則是邊看邊笑。因為我小時候也是這樣,根本坐不久。我完全可以理解他的行為模式。
我知道我自己這樣的「特點」(我不會說這是缺點),多年以來我早已發展出與自己好好相處的模式。我知道我專注力不足,硬要坐在書桌前,只會效率極低。因此我自己有發展出一套模式,維持做事的效率,而且不會太痛苦。
所以,想跟大家分享的是
只要專注力還可以、夠用,不需要讓孩子追求極致的專注力(例如:可以在書桌前坐個一兩小時之類的),而是要根據他的興趣、個性,發展出一套適合他的做事法則,這才是長久之道啊!
再說,如果能找到進入「心流」的模式,專注力就自然不是問題了!(這個也是另外一個大的話題了)
以上跟大家分享^^